close

More about 杜蘭朵公主

 

《杜蘭朵公主》
編著:曾清嫣 ◎文經社1998年出版

 

  【摘句】

  在飛機上,觀賞到一部寓意深遠的電影。故事描述一名罹患幻想症的青年,以「情聖」唐璜自居,滿腦子憧憬著女人投懷的美麗畫面。他,爬上高樓準備自殺,企圖藉「死」來引起幻想中所思慕之女子的注意。警察把他送進了醫院,指派心理醫師為他治療。他向醫師強調:「我是劍俠唐璜,我沒病。」

  於是,他以「愛的力量」對醫師宣戰。
  這位「劍俠唐璜」說:生命只有四個問題──「什麼是神聖的?」「靈魂從何而來?」「生存的價值是什麼?」「人又為什麼要死亡?」
  「所有的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愛』。」
  劍俠唐璜反問醫師:「你了解愛嗎?你也許會嫌一個女人大腿太粗、臀部太扁、胸部太小;而我看到的是女人的本質:光彩、明亮、壯麗、完美、善忌。」-頁18

  首先,杜蘭朵宣佈猜謎招親的目的是來自「戰禍的恐怖仇恨」,這一點,便已暗示了她不是一個生性冷酷的人,她是一個有強烈感情的女性,所以要為曾經遭受外邦人凌辱的先祖報仇。(註1)女人的愛恨情仇,在杜蘭朵身上表露,這是浦契尼刻畫女性心理高明之處;他無意把杜蘭朵塑造成殘忍無比的女性,相反地,她以杜蘭朵最後也能懂得愛,來為天下女性的感情下註腳。
  女人在面對愛情時,總是感性多於理性。杜蘭朵公主因報復心理招婿,最後卻在柳兒和卡拉富的真情感動下,壓抑不住自己,愛情從心底油然而生。她不是輸在猜謎上,而是輸在男人傳給她的熱情上,這就是「愛,令女人癡迷顛狂」的地方,是女人的弱點,也是優點。
  女人容易被愛征服,也甘願做愛情的奴隸,中外古今、天上人間皆然,不只是戲劇裡虛構的人物如此,現實社會中的女人也是如此。-頁70

  註1:「幾千年前,我的先祖中有一名叫『樓琳』的皇室女,曾遭受外邦男子凌辱致死,我要為她雪恥復仇……」杜蘭朵said-頁35

  /

  【關於浦契尼】

  喬科摩‧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 1858 - 1924),出生於義大利盧卡(Lucca)的音樂世家。祖先自十八世紀以來,皆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因此,浦契尼自幼就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受到嚴格的音樂訓練。他的習樂之路,從不循規蹈矩。上課時漫不經心。從不做功課。時常有即興演奏,全憑他自身的喜愛而穿插融合。

  十六歲的時候,愛上民謠與歌劇。在觀賞過威爾第的作品《阿伊達》(Aida)後,深受感動,從此下定決心往歌劇作曲上發展,於是離開家鄉,遠赴米蘭學音樂。在米蘭音樂學院就學的這段期間,他的日子過得清苦而勤儉。

  畢業不久,即完成他的第一部德國風歌劇《群妖圍舞》(Le Villi , 1884)。這是他歌劇創作生涯的開始。開始的時候,總是乏人問津。直到劇作家兼樂評家包益多(Arrigo Boito)親自聽過浦契尼的彈奏後,才促成1884年5月於米蘭維爾美劇院的首次公演。隔年,因該歌劇旋律創新,想像力豐富,深受好評,於是又登上史卡拉歌劇院演出。當時,義大利知名的歌劇音樂出版商里柯迪(Ricordi)正在尋找能夠繼承威爾第的作曲家,他看中浦契尼的才華,於是決定出版這部歌劇,同時按月資助他未來的創作經費。

  一八八九年,創作出第二部歌劇《艾德嘉》(Edgar)。

  第三部歌劇《馬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於一八九三年二月在都靈皇家劇院首演,大獲成功。後又到巴黎,倫敦上演。這部歌劇,是促使浦契尼登上世界級歌劇作曲家之列的傑作。

  《波西米亞人》(La Boheme)是浦契尼的第四部歌劇。他由此開始採用異國的音樂曲風作曲,並在義大利奠定了威爾第接班人的地位。於一八九六年在都靈皇家劇院首演之後,很快便流傳至整個義大利,以及歐洲所有具有音樂傳統的國家。

  《托斯卡》(Tosca)是繼《波西米亞人》之後所完成的一部寫實主義色彩較為濃厚的歌劇。是描述一名擁護拿破崙的畫家卡瓦拉多西和女聲樂家托斯卡之間的愛情故事。一九○○年初在羅馬首演時,樂評家對浦契尼的抒情風格,發出了許多的讚歎聲。

  《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是以日本為背景,刻意強調東方音樂色彩的一部歌劇。此後相繼上演的歌劇還有《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 , 1910),《燕子》(La Rondine , 1917)以及「三聯劇」(Trittico)《外套》(I1 Tabarro)、《修女安潔利卡》(Suor Angelica)、《強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杜蘭朵公主》(Turandot)是他最後一部遺作。

  並不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每寫完一部歌劇,就必須休息一段時間。當他專心想完成一部作品時,就會遠離城市的喧囂,避居到鄉野寫作。

  六十五歲的時候,他正在創作《杜蘭朵公主》。因多次喉嚨疼痛,聲音沙啞而就醫,最後被醫師告知罹患喉癌。一九二四年秋天,他從義大利赴比利時布魯塞爾接受手術,手邊依然帶著《杜蘭朵公主》終曲的草稿。11月29日,就醫不治,與世長辭。終究沒能將終曲完成。

  /

  【帶著杜蘭朵死去】

  這是浦契尼作曲的十大名劇之一,也是他最後一部未完成的歌劇。從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他花費了四年的漫長時間。

  一九二○年三月,他要求阿達密和希莫尼負責編寫歌劇版的《杜蘭朵公主》,自己也開始架構整部歌劇的音樂。他對劇情的期待很高,於是劇本一再因他的期待而更動。七月,劇本尚未定稿,浦契尼已開始著手譜曲。在他最初的想法裏,《杜蘭朵公主》只有兩幕,後來與劇作家討論,溝通,甚至爭吵,最終才以三幕歌劇的面貌問世。

  一九二四年三月,浦契尼在寫完第三幕前半段後,喉癌迅速惡化。十月,他終於認同希莫尼的歌詞,正要進行最後的樂段時,卻因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而住院。

  浦契尼雖未能完成《杜蘭朵公主》便突然逝世,但在去往比利時就醫前,他曾將未寫完的部分音樂彈給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聽。他們二人是至交。浦契尼曾屬意這部歌劇的首演應由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托斯卡尼尼為他完成了這個心願。

  後來的音樂,也是在托斯卡尼尼和劇作家阿達密等人的協助下,由當時義大利年輕一代深具潛力的作曲家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參考浦契尼所遺留下來的手稿,代補完成。

  據說,在《杜蘭朵公主》首演時,托斯卡尼尼僅指揮到柳兒自殺的部分,便放下指揮棒。表面上是對浦契尼的緬懷,實際上是他不認同阿爾法諾的音樂。阿爾法諾終究又寫出了另一個不同的版本,使《杜蘭朵公主》的終曲出現雙胞胎。

  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杜蘭朵公主》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而那個時候,浦契尼已辭世一年又五個月。

  ◎以上資料參考書籍52 – 64頁所編撰。

 

arrow
arrow

    冷若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